HOME
introduction
NEWS
PRODUCTS
GUESTBOOK
CONTACT
浅谈发动机油配方组成及粘指剂的作用
来源: | 作者:ZBRH | 发布时间: 167天前 | 3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般而言,不同规格等级的内燃机发动机油是通过达到相应规格等级的复合剂,加上合适的基础油、粘指剂及其他一些辅助添加剂调配而成。一般多级发动机油的基本配合如下表所示:

原料

基础油

复合剂

粘度指数改进剂

降凝剂

抗泡剂

比例

80%-90%

3%-15%

5%-10%

0.2%-0.5%

<10PPM

       在多级发动机油品配方中,基础油为主要原料,通常占比达80%以上。基础油本身的粘度及粘度指数、抗氧化性能、挥发性、低温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润滑油所能达到的主要性能。早期的矿物油,即Ⅰ类基础油是通过对原油进行常压蒸馏、减压蒸馏、精制、脱蜡、补充脱蜡等工艺制备而成,粘度指数通常在80-120之间。而Ⅱ类基础油和Ⅲ类基础油则分别经过了加氢处理及加氢异构化处理,具备比Ⅰ类基础油油更好的粘度指数、抗氧化性、热安定性及低温性等。发动机油配方中,粘度是极为关键的指标,对于多级发动机油来说,由于要同时满足高温时一定的粘度要求和低温时的启动性能,一种基础油通常难以满足要求,通常是几种粘度不同的基础油相互配合使用,还需加入一定量的粘度指数改进剂。

        粘度指数改进剂(下称粘指剂)通常是发动机油配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除非是单级油一般不加入粘指剂。顾名思义,粘指剂就是用来改善油品的“粘度指数”的,通常的加入量是5%-10%。粘指剂在提升油品粘度的同时可使油品的整体粘度在高温时不至于损失过多而在低温时不至于增加过多,简而言之就是增强了油品的黏温性能,主要用于多级发动机油的调制,考察粘指剂性能的主要是增粘性、剪切稳定性及低温性等。

        来自材料学院(Institute of Materials)的“Trends in Shear Stability of Automotive Engine Oils”一文中指出: 润滑油的永久性粘度损失,这种情况是由于在高剪切环境下,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结构遭到了破坏,所以粘指剂的抗剪切稳定性尤为重要,FISST和90 次循环的Kurt Orbahn 柴油机喷嘴高剪切台架试验来模拟和测试永久性粘度损失,这些试验与实际情况有很好的相关性。

        目前市场市场上主流的粘指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乙烯丙烯共聚物(OCP),聚甲基丙烯酸酯(PMA),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HSD),三种构型的粘指剂在增粘性、剪切稳定性和低温性能等方面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其中在润滑油各项性能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的剪切稳定性方面,HSD构型的粘指剂更为出色,更适合调制高档乘用车油。

        一般多级发动机油的配方构成并不复杂,但若要调制高档大跨度多级油产品,除了要选择正规渠道的基础油和复合添加剂外,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同样重要,除了满足规格等级和质量要求外,还要考虑配方的经济性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调制出一款性能优秀且能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产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遗漏或错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